屈原与科技工作者的“跨时空对话” 端午节
点滴故事中,领略科学家精神的熠熠光辉★■★★■■。我们开设【科学家日历】专栏■★,讲述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◆★★★,打造展示科学家群像风采的“人物志”、讲述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的◆■“时光笺■◆”、弘扬科学家精神内涵的“文化集”★■★。
中国航天人:2019年1月3日,嫦娥四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月球背面南极-艾特肯盆地内的冯·卡门撞击坑内★■◆◆,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这一“世界难题”;2020年12月,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北半球成功采回迄今“最年轻”的月壤,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◆■★“绕、落、回”“三步走◆◆◆■■”战略圆满收官■■★★;2024年6月25日,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。
屈原:在《天问》中追问:“九州安错?川谷何洿■★■◆★?”—— 如今,从空间站拍摄的太空的“视角”,不仅是对古人地理哲思的科学回应,更彰显着中国航天在地球环境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■★。
屈原:曾问“夜光何德,死则又育?”——“夜光”即月亮,而今我们知道月球“死而复育★★■■★”的奥秘藏在月壤中40多亿年的撞击坑里■◆★★。
中国科技工作者■★★:2022年12月底,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正式迈入应用与发展阶段◆■★,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有序开展◆◆■◆。截至2024年12月1日◆★★★■,我国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◆◆■★,取得多项国际首创成果:首次获得在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■★、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/前体细胞、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★■★、建立首个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、空间水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最长时间■■★■★。
屈原:问■■■★“何阖而晦?何开而明?■■★”——古人对光明交替的哲思,如今正被FAST转化为对脉冲星周期性辐射机制的精准解析。
屈原:在《天问》中写下“出自汤谷,次于蒙汜”,以浪漫想象勾勒太阳运行的轨迹——如今■■■,以古神话中“日神”命名的★■“羲和号”■■,正解码太阳能量的传输机制。
中国学者:1994年★◆★,中国学者首次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的原初构想。历经22载科研攻关,2016年9月,被誉为“中国天眼” 的FAST正式落成启用,成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★★,从建设成功至今,它取得了众多成果和突破。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消息★★★◆◆,截至2024年11月,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,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◆■◆★。
2025年5月31日,是“端午节★◆◆◆■”,传统文化中有纪念屈原的习俗★◆◆◆■。两千三百年前,屈原于汨罗江畔仰观宇宙■◆■,以《天问》叩击苍穹:■★◆◆★“日月安属★★★?列星安陈?”今天◆◆■★◆■,中国航天人用一枚枚火箭、一颗颗卫星■★■■◆★、一艘艘飞船,在浩瀚太空书写着新时代的答案。在这个粽叶飘香的端午,让我们循着古人的求索精神,盘点中国航天那些惊艳世界的◆★◆★■◆“天问之答”。
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,工作人员检查跟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的实验样品状态
中国科学家■■■◆:2021年10月14日,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★◆“羲和号◆◆”。它首次实现国际上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,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◆◆◆★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